原标题:一个南部边陲小山村的家国情——走进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桐棉镇板烂村感悟新时代军民关系
①
(资料图片)
②
③
新中国成立以来,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桐棉镇板烂村,先后有352名适龄青年参军入伍,81名女青年嫁给军人成为军嫂,3000多名驻军官兵和退役官兵成为村荣誉村民。
走进这个小山村,“军民团结如一人”“爱我人民爱我军”等标语随处可见。在超市、饭店等场所,一块块“军人、军属和退役军人优先优惠”的标识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81名不同时期军嫂的共同心声——
“愿当钢铁长城的垛口”
成为一名军嫂,一直是板烂村村民韦梅兰成年后对爱情的憧憬。
“军人勇敢坚强,不怕牺牲,他们是最可爱的人,嫁给军人是一种幸福。”提起自己的军嫂身份,如今69岁的韦梅兰充满自豪。
1979年春,在宁明县一家医院当护士的韦梅兰,护理过一名腹部受重伤的战士。因伤势过重,这名战士后来牺牲了。年轻军人的精神和境界深深打动了她。后来,她如愿嫁给军人,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嫂。如今,韦梅兰也是板烂村最年长的军嫂。
“如果说军队是钢铁长城,我们愿当钢铁长城的垛口!”在板烂村81名军嫂中,有两姐妹都是军嫂的,也有姑姑侄女都是军嫂的,还有几个同学都与军人喜结连理的,板烂村也因此被誉为“军嫂村”。
梁英兰、梁英凤、梁英红、梁艳四姐妹是板烂村有名的“四朵金花”,她们先后成为光荣的军嫂。
“我3岁时,父母去世了,是哥哥姐姐们把我拉扯大的。我丈夫当时在某部当文书,他跟两个战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读书的善举令人感动,后来我就嫁给了他。”四妹梁艳幸福地说。
1981年出生的梁艳,与老一辈的军嫂们不同,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家庭妇女”。为军人家庭添彩,为建设家乡服务,成为新一代军嫂的共同追求。
前些年,丈夫赖东海从部队退役,梁艳随他一起去广州经营餐饮店,经过多年打拼,事业有成。近年来,她利用做餐饮的便利条件,向同行推销板烂村的八角、桂皮、土鸡和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,帮板烂村的农产品走出大山,成为大都市餐桌上的美食。
现在南宁市西乡塘区法院担任刑事庭副庭长的卢倩芳,是板烂村“军嫂群”的群主。“我们村的许多军嫂随退役的丈夫返回原籍,分散在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山东等8个省区市。”卢倩芳说,大家自发建了一个群,“军嫂群”也成为助力家乡建设的“召集群”“倡议群”。
去年4月初,卢倩芳了解到村里防疫物资紧缺,马上在群里通报了这一情况。随即,军嫂们你三百、我五百,很快集资并协调采购了近万元防疫物资寄回板烂村,帮助村里解了燃眉之急。
352名从军报国者的彼此激励——
“扛起兴边富民责任”
板烂村10个自然屯中有6个是抵边屯,特殊地理位置让村民更懂得国防的重量。一家祖孙三代扛枪,兄弟俩同时入伍的,在这个边陲山村比比皆是。在板烂村,谁被批准入伍了,如同中了状元,亲朋好友为之祝贺,乡亲邻里登门道喜,披红挂彩,夹道欢送。桐棉镇党委书记陆军敏介绍,许多人在部队立功、考军校、提干,成为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。
穿上军装保家卫国,脱下军装建设家乡。这是352名从军报国者共同的约定:“扛起兴边富民责任!”
5公里的巡逻道,板烂村退役军人韦振飞每周要走2至3次,风雨无阻,雷打不动。
韦振飞2000年入伍,2002年退役。2021年底,板烂村招聘护边员,他第一个报了名。担任护边员以来,韦振飞认真履行职责,多次及时正确处置突发情况,受到有关部门通报表扬。
1997年入伍的韦远华不善言辞,内敛稳重。2000年,退役返乡的他,凭借在部队学到的种植养殖技术,率先带头在村里发展水牛和山羊养殖。如今,他开办的养殖场已经由最初的8头水牛发展到30多头,山羊由10只发展到50只。韦远华还在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,帮助15个脱贫户发展养殖,村民们不但可以学到养殖技术,每年还可以分红7000多元。
今年,板烂村换届选举时,韦远华被村民推举为村“两委”委员。面对信任,韦远华信心十足,郑重向乡亲们承诺:“退伍不褪色,投身乡村振兴‘新战场’,我们退役军人也要当先锋,我一定加倍努力工作,不负大家的期望,让板烂村的明天变得更好。”
近年来,板烂村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选择返乡创业。他们发扬军人优良传统,积极投身乡村治理、志愿服务,成为边境地区兴边富民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如今,板烂村家家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,户均一辆小轿车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生活富裕起来的板烂村群众从没有忘记人民子弟兵,争相把自己生产的大米、玉米、红薯、八角、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供应给部队,送上官兵的餐桌。
3000余荣誉村民的真情告白——
“板烂村就是我家乡”
2月10日,元宵节过后第5天,退役军人陈少烈和战友们带着对乡亲们的浓浓牵挂,再次回到板烂村,与干部群众共商乡村振兴大计。
在驻军某部担任副连长期间,陈少烈与村民结下深厚情谊。每年回村里看望乡亲们,已经成为老兵们的“军规”。
驻军官兵支持当地建设,退役官兵牵挂第二故乡。在村民心目中,某部官兵和退役的3000多名老兵都是荣誉村民。
2019年3月,300多名从驻军某部光荣退役的板烂村荣誉村民重返第二故乡。了解到村民缺少活动场地,他们当场集资近7万元,用于修建球场和大舞台。如今,每当夜晚来临,被命名为“军民大舞台”的文化活动广场,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
退役军人孔祥明在驻军某部服役12年,历任战士、文书、排长、副连长、指导员。“咱板烂村战场遗址多、战斗故事多、战斗英雄多、双拥故事多,应该充分用好这些教育资源。”今年春节过后,他特地从南宁市邀请开发旅游项目的朋友到板烂村考察,计划打造一条国防教育专题旅游线路,助力板烂村经济发展。
“板烂村是改变我人生的地方。”从2015年起,退役军人邹文忠几乎每年都要回板烂村,已连续8年资助板烂村困难家庭大学生和中小学生,慰问老党员,帮扶困难户。今年2月15日,退役军人杨鑫向板烂村小学捐款1.2万余元,为师生定制校服并购买足球、篮球、书包等学习和体育用品。
八角种植是板烂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,农产品销售一度是板烂村党总支一班人的挠头事。某部动员探亲休假官兵采购特色农产品,以消费扶贫的方式助推“山货出山”,并鼓励官兵通过微信群、朋友圈扩大板烂村特色农产品宣传。官兵齐心协力帮扶,板烂村的“滞销品”成了“紧俏货”。
军民共建结硕果,板烂村党总支荣获2021年度崇左市先进基层党组织,板烂村2021年荣获崇左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,村党总支书记卢海被表彰为2022年度宁明县“四型村干标兵”。
讲述
壮乡好医生
■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板烂村党总支部书记 卢 海
我们村有一名军嫂名叫闭雪红。乡亲们都说,她今天的幸福生活,要感谢某部军医治好了她的病,给了她第二次生命。
闭雪红12岁那年,右脚莫名其妙地肿痛。家人带她四处寻医问药,却毫无效果。驻军某部军医得知后,主动上门诊治。军医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上山采药,每天熬好药帮她洗脚按摩。经过3个月精心治疗,闭雪红终于恢复了健康。后来,闭雪红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嫂。
军医换了一茬又一茬,为壮乡群众看病治病的传统始终没变。我们村地处偏僻,群众看病难是让村干部很头疼的一件事。某部把连队卫生室办成服务群众的窗口,备足群众日常看病用药。每到周末,军医和卫生员还要上街义诊,宣讲卫生知识。军医黄海波在某部服役已经6个年头,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出现过他的身影。遇到村民出现危重病情,他总是随叫随到。乡亲们亲切地称他是“壮乡好医生”。
见证
编外指导员
■某部指导员 曾 宽
今年春节前,我们连里一名新战士突然想请假回家过年。正在老家探亲休假的我,立即联系连队其他干部,多次找这名新战士谈心,效果却不理想。转换思路,我向“板烂村辣妈拥军服务队”队长何兰芳求助。
今年55岁的何兰芳性格开朗,热情又有耐心。她听了情况介绍,爽快地答应:“放心,这事儿包在我身上!”
不久,“板烂村辣妈拥军服务队”到连队慰问。何兰芳主动跟那名新战士单独谈心。第二天,她又包好那名新战士喜欢吃的韭菜肉馅饺子送到连队。就这样,新战士再没提请假回家过年的事,满怀激情地投入战备训练。
原来,那名战士第一次远离家乡,思乡心切,不好意思把心里话告诉连队干部。何兰芳母亲般的关心解开了他的心结。战友们说,“辣妈”们就像编外指导员,战士有了思想疙瘩,她们一出面保证“管用”。
共建美丽乡村
■许青霖 李雪群 陈桂梅 文/图
日前,广西确定百色、崇左、防城港3个边境市的16个村寨作为兴边富民创新推进试点村寨,开展边境“四个共同”长廊建设。
驻军某部官兵发扬拥政爱民传统,以实际行动投身兴边富民实践。
图①:军民齐心合力,把板烂村建设得一天比一天富裕,一天比一天美丽。
图②:驻军某部官兵与村民一起对公共区域环境进行美化。
图③:驻军某部官兵为少先队员讲述红色历史,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。(■文 雁 张志攀 本报特约记者 冯 强)
(解放军报)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08-29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