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米粒妈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看完这条新闻,米粒妈心里五味杂陈。前阵子,一段19秒的校园霸凌视频在某中学内部疯传。
视频记录了13岁的女孩珊珊,两次遭到同校女生残忍欺凌的过程。
网络传播的速度惊人,短短几天内,这段视频不但传遍全校,甚至在全市的其他中学间大规模发酵。
珊珊平静的校园生活,也因此天翻地覆。
熬过霸凌,却没熬过围观
第一次被霸凌并拍视频的时候,施暴者威胁珊珊,如果把事情说出去,这事还会有第二次、第三次。
害怕事情闹大的珊珊,决定一个人默默忍受。
但施暴者却因此认定她胆子小、好欺负,于是隔天就在走廊里堵住了珊珊,这次不但对她拳脚相加,还逼她交出400块钱,并且再一次拍摄了视频。
与此同时,珊珊上次被霸凌的视频已经在学校流传开来。
教室里、操场上,无论她走到哪,都伴随着数不清的异样眼光和议论纷纷。
没几天,精神时刻处于崩溃边缘的她,就让妈妈察觉出端倪。
在妈妈的追问下,珊珊吐露了实情,她被霸凌的事情也终于引起了学校的重视。
随后警方涉入调查,给第一次霸凌中未满16周岁的施暴者以5天拘留处罚(最终并未执行拘留),第二次的三名施暴者因为未满14周岁,则仅仅经过口头批评教育,就被“放虎归山”。
珊珊本以为,霸凌事件得到处理之后,这场噩梦就结束了。
但没想到,舆论的漩涡却将她卷入更暗的深渊。
珊珊此前被霸凌的视频,仍然在群组内、网络上大范围传播,而警察和学校的介入,更使得这次霸凌事件人尽皆知。
在别人看来,珊珊被霸凌属于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,因为她平日也不是什么“正经人”。
据了解,珊珊此前比较叛逆,曾多次违反校规,在学校被视为“问题少女”。
这些并不“无懈可击”的往事,给珊珊招来更多的责难和侮辱。
有人抱着猎奇的心态,十几秒的霸凌视频翻来覆去地看,传来传去滋生了诸多谣言;还有人莫名恶意满满,看到珊珊就忍不住要上前落井下石。
珊珊的妈妈说,霸凌视频疯传以后,学校越来越多的人想欺负女儿。
有一次接女儿放学时,她刚好碰上一伙想围堵女儿的人,赶紧上前阻拦,才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。
但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看顾女儿,落单的时候,珊珊又该怎么办?
为此,妈妈屡次向学校和派出所求助,要求删除女儿被霸凌的视频,却始终无果。
长期处于舆论之中,珊珊本就岌岌可危的心理状态愈发不堪重负,近期确诊抑郁。
回顾整个事件,施暴者的侮辱和拳脚没有压垮珊珊,而扑不灭的流言之火,却烧尽了她最后的希望。
这两年,校园霸凌事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但对于霸凌中的“次生伤害”问题,我们却所知甚少。
一位遭受过霸凌的网友,曾匿名发出过这样一段话:
“整整十五年。
在那间我被他们殴打的教室里,他们欺凌完我顺利离开。
只有我,被无尽的恐惧困在里面,十五年都没有走出来。”
对很多霸凌者来说,被霸凌的时刻自己能咬着牙硬生生扛过去,但霸凌产生的心理阴影、周遭环境的长久地异样注视,却会瞬间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。
霸凌不是“流量密码”
于霸凌受害者而言,每一次对霸凌事件的描述,都如同在逼他们再次经历噩梦。
每次写这种案例的时候,米粒妈都会反复斟酌用词,想方设法保护受害者的信息。
因为米粒妈希望,这样的发声能在引起大家关注和重视的同时,把大家的目光引向施暴者,而不是助长舆论中的“看客心态”,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。
但总有一些丧心病狂的人,不光充满恶意地散布视频,还把别人的伤疤当成了流量密码。
前段时间,某短视频平台兴起了一股“霸凌风”。
有块头很大的成年男子,拿捏着可怜兮兮的声音,在镜头前做作地开口:“好害怕校园暴力,希望有人保护我。”
有一些年轻女孩们,画着烟熏妆,模仿校园来收保护费的问题少女,拍摄出“班花跟我作对怎么办?”这种反转式霸凌剧本。
更有很多仿妆博主,脸上身上画得青紫一片,用以假乱真的“霸凌妆”收割了一波又一波流量。
甚至前段时间大火的反霸凌剧《黑暗荣耀》,也被人捧成了“热梗制造机”。
这些视频的评论区除了玩笑就是追捧,少有的被霸凌者真实发声被轻易淹没:
“我真不理解,为什么我们的噩梦成了别人的玩梗工具,被笑嘻嘻地表演出来。”
若说以上这些,大家都能看得出是影射、模仿,那下面这一种,米粒妈真的看得窒息。
十几岁的住宿生,在宿舍自导自演如下戏份:
一人弱弱地坐在桌前看课本,身后走来一个看起来蛮横无理的“大哥大”,上手就抢走了他桌上的零食、饮料、抽纸等,几秒钟消耗完之后,又把包装袋狠狠扔到被霸凌者身上。
剧情进展到这,气氛越来越紧张,米粒妈几乎感觉下一秒就要出现暴力场景了。
但镜头一转,刚刚的“大哥大”却把自己的贵重的手表、平板等物品扔给被欺凌者,表现出一副“施舍”、“爸爸养你”的姿态,完成了所谓“反转”。
翻开视频评论区,前排都是这种事不关己的轻佻发言:
“我也想被这样欺凌!”
“校园爸临!”
“这还不治得服服帖帖!”
噩梦一样的霸凌,成了“谐音梗”、“反转梗”,若评论区有人制止,这些人还会理直气壮地回一句“认真你就输了”。
他们似乎没意识到,剧本里的小打小闹、争抢玩笑,正是很多校园暴力的前奏。
看完这些,米粒妈不禁想问,如果任由霸凌变成娱乐的工具,那真正的霸凌者又该何去何从呢?
被霸凌者,求助无门
有很多人把校园暴力浅显地框定为肢体暴力,殊不知很多霸凌都是从“玩笑”开始的。
一位心理老师就曾分享过这样的案例:
起初,几位同学只是将求助者的东西在班里扔来扔去,声称只是玩闹,没多久就发展成撕作业本、衣服上画乌龟。
最后升级成散布谣言、画求助者的丑化漫画,给求助者造成了很难愈合的身心伤害。
这些霸凌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泛娱乐化之后,第一个直观后果就是混淆视听。
曾经有一位创作者,在某平台连续发布两条视频,讲述“自己遭遇过两次校园暴力”的详细经过。
当有记者关注到这一信息,联系她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的时候,她却轻飘飘回答:“那只是文案,我编的,谢谢你的关心。”
还有很多同类型的创作者,为了吸引眼球在视频封面放上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照片,注明:骂我的、扇我的、打我的、掐我的,文案中甚至标明确切日期。
有记者了解后发现,这些看起来真假难辨的信息,不过是跟风玩梗行为。
可随着虚假的信息充斥网络,真正求助者的发声还会被信任吗?
有一位被霸凌者曾向某大V倾诉:
“我遭遇霸凌,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,把糟糕的心情发在网络上,为什么还有人来吐槽,说这只是同学恶搞,说我无病呻吟,甚至质疑我是装的,在为了流量博眼球。”
看到了吗?
当假消息越来越多,路人的观感也会随之麻木,导致被霸凌者本就逼仄的求生空间愈发狭小。
很多霸凌受害者在接受采访后表示,自己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遭遇后,会受到舆论的二次伤害。
他们甚至开始因此质疑自己,被霸凌是不是真的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有时候,我们不以为意的一句话,都可能会打击到一个受害者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勇气,更遑论被网络放大了数倍的舆论力量呢?
可这还远远不是最糟糕的情况。
如果这种娱乐霸凌的态度不被遏制,接下来受影响的,就是善恶观尚不明确的学生们。
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曾在采访中直言:
“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,从而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没有压力。
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,不再将其视为一项很严重地违反人道的事。”
这才是我们最该惧怕的后果。
校园暴力是极其恶劣的行为,它的严肃性不该也不能被消解。
我们总在追问,校园暴力要如何才能停止。
但我们忘了,作为大环境中的一份子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阻止校园暴力的一环。
米粒妈看过一个国外的街头实验。
几个小孩扮演施暴者,对另一个羸弱一点的小女孩言语攻击。
有人侮辱她的外貌:
“你快去化妆吧,你这张脸需要拯救!”
一个路人走过来回怼道:“不,她不需要,难道你希望自己也被这样对待吗?”
有人批判她的爱好:
“我们都觉得你是个怪物,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!”
一位大哥气愤开口:“不要骚扰她,你们的行为太恶劣了!”
转头又安慰被欺负的女孩:“乖女孩,你就好好读你的书,别理他们。”
接着,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,夸女孩的书包好看、头饰精美,还有一位爷爷吹起口琴,安抚女孩受伤的心灵。
一场路边的校园暴力,就这样被路人的善意轻松化解了。
米粒妈想,这才是我们面对校园暴力该有的态度,这才是一个健康、积极的大环境。
作为旁观者,我们其实都可以伸出手,拉那个深渊中的孩子一把。
退一万步说,即便做不到伸出援手,也至少不要把霸凌等同于娱乐中的玩笑,无知地成为加害者的帮凶。
米粒妈相信,我们可以给受害者一个温暖的环境,让他们能大声呼救,能勇敢求助,能有充足的底气站出来反抗霸凌。
个人简介:@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,美国海归,海淀家长。专注学习干货、教育经验和升学。
标签: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08-29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